
楊兵箭工作近照

楊兵箭在巡檢途中做設備運轉記錄

楊兵箭正在焊接設備
楊兵箭,男,1977年3月出生,2007年1月入司,中共黨員,維修技師,憑借其優異的工作成績,連續多年獲得公司內外高度認可。2011年被評為公司勞動模范,2012年、2014年、2015年、2020年先后四次被評為公司先進工作者,2018、2019年連續兩年被評為公司優秀共產黨員,2019年被評為東寶區最美職工,2021年又被評為公司優秀共產黨員。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身高1米78、體型瘦削的漢子,平日里卻言語不多,默默無聞地巡回在車間廠房,不厭其煩地檢查每一個環節,“顯微鏡”般地透視確保每一處設備的正常運行狀態。他,就是硫酸廠維修班的設備醫生、標桿衛士楊兵箭。
“望聞問切”,防微杜漸“老中醫”
“防微杜漸,預防大于治療。對于設備而言,我就是它們的家庭醫生,要精心養護、細致觀察,才能確保它們始終處于健康運行狀態”。對于楊兵箭而言,日常巡檢和維護保養是預防設備障礙的首要手段,把風險扼殺在搖籃里,在問題出現之前就把可能引發故障的根源消滅,不得不說,這和中醫診療原理如出一轍。
他說,“巡檢就是通過‘望、聞、問、切’,檢查設備的跑、冒、滴、漏等問題,查看設備的軸承溫度,潤滑油位、震動、噪音等,以及各個環節連接螺栓是否松動、各個平臺、護欄、護罩等是否完好,第一時間發現并維護保養。”作為一個資歷頗深的“設備醫生”,他自然有一套日常積累起來的“行醫方案”。
望,指觀氣色,見其五色,以知其病。與絕大多數人不同,對于始終重復的巡檢步驟,楊兵箭總是最認真、最負責的那個人。每一次巡檢,他都全身心投入、全方位覆蓋、全力度細查,總能敏銳觀察到“風險死角”。記得2020年7月份的一次巡檢,他經過車間3000噸硫酸大罐的時候,在一處極為隱蔽的地方發現了滲漏的情況。他說,“很多時候,風險就在眼皮子底下,因為慣性或者反復巡檢特別容易被忽視,我也沒有什么好辦法,就是一遍遍地看,每一次都當成第一次,把可能的風險放大,緊張起來,感覺眼睛就能毒辣起來。”當時,他帶領同事第一時間調空大罐內的硫酸,之后他身著厚重的防護服進入罐中進行清理、檢查漏點,終于在一處焊接縫處發現了一道不足一厘米的裂痕,及時對裂縫處進行了二次清理、焊接密合。這不僅守護了車間員工的日常安全,而且也避免了一次重大安全環保事故的發生。
聞,指聽聲息,聞其五音,以別其病。設備的微小瑕疵不僅逃不過他的眼睛,也躲不過他的耳朵。他每次巡檢,都“立起耳朵”,通過聲音記憶辨認不同設備、不同區間在不同時間正常運轉應該發出的“健康信號”。有一次,他在巡檢時發現脫鹽水泵聲音異常,就立即向車間主任反饋啟動了備用泵,第一時間對問題泵進行了檢查維修,從而有效避免了鍋爐斷水、全系統停車的后果。
問,指詢問癥狀,問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說到這里,大家也許都會納悶,設備又不是人,不會說話,如何表達“舒不舒服、健不健康”?楊兵箭提到這點時,憨笑著說,“設備就如同孩子,所以要問他的監護人,就是這個設備的崗位操作人”。沒錯,楊兵箭的日常維修不是僅僅維修這么簡單,很多時候設備并沒有出現故障,他也會定期和使用設備的工人進行溝通,最近運行情況、有無異常、是否存在偶發障礙等等,這種形式的溝通都是他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他說,“常常很多微小故障是偶發的,我日常觀察可能也遇不到,但設備使用人能掌握這部分信息,所以‘問’是很重要的。”記得有一次,他和脫鹽水泵的崗位負責人溝通,無意間聊到設備之前有過氣壓升不上去的情況。當時他帶著幾個人去看了,現場水泵運行正常,從聲音和外觀都看不出問題所在。后來把泵倒過來,發現里面的機械密封有問題,時間太久導致里面彈簧老化斷裂,從而使得空氣進入導致氣壓偶爾不能夠穩定上升。就是這樣一次次的“問”,避免了一次次的故障可能。
切,指摸脈象,診其寸口,視其虛實,以知其病,病在何臟腑也。設備沒有脈搏,要“切”什么呢?楊兵箭的“切”取其字面意思,來的更為簡單直接,即“解剖設備”。要知道,楊兵箭是2008年公司第一批操作工轉維修工,經過一個半月的集中培訓就被安排到硫酸廠上崗。沒有一丁點兒維修基礎知識的他,愣是憑著自己的“解剖能力”,成為如今擅長于電焊、氧焊制作,廠里名符其實、獨擋一面的中堅力量和維修專家。上班期間,他事無巨細不斷鉆研,對那些沒有說明書的設備,一遍又一遍地向老師傅們請教。下班后,他通過研究說明書來了解每臺設備的工作原理,以及常見故障的排除方法。對照著說明書,他反復研究圖紙,在腦海中進行裝卸組裝,確認零件所在部位、名稱、型號、數量,還在筆記本上一一謄抄下來。就這樣,他廢寢忘食地學習了《焊接工藝》《機械制圖》《金屬材料學》等基礎性理論知識。自己動手畫工藝流程圖,通過“解剖”去了解管道走的什么介質、什么走向,每臺泵、每個閥門分別起什么作用,標注出來并與現場設備進行對比。在這個過程中,他還不斷去了解、思考潛在的危險源、故障,后果和危害,以及如何處理等等。他自己總說,“了解每一個零件、配件的作用,分析原因,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些是一個優秀維修工應該具備的技能。
心細如發,無所不具“百寶箱”
提起楊兵箭,大家對他的心思細膩紛紛贊不絕口,要說總部硫酸廠“零件第一人”,恐怕非他莫屬。他對于舊零配件的收撿與保養,可以說做到了極致。記得有一次,他臨時幫忙巡檢,發現過濾機的液壓頂限位開關處漏油,當場拆開看到油封圈因時間過久已化為粉末。解決方法倒是不難,就是換一個新的,可這樣的油封圈作為非易損件,倉庫里根本沒有備品。楊兵箭卻很淡定,他回到維修室,打開自己的“百寶箱”,竟然找出了同樣型號的油封圈。在場的同事問他:“你怎么會有那種油封圈?”楊兵箭笑笑說道:“幾年前檢修時拆撿下來,我就留下來了。”同事不禁感慨道:“老楊你可真是個有心人啊!”
每一次出去巡檢或者執行維修任務,別人都是帶著對應的零部件和工具,他則不同,從來都是滿滿當當裝上“全部家當”。別人看見他這沉甸甸、巨大無比的維修箱,都問他,“楊勞模,您這是要修整個什么大工程去?”他總是擺擺手,不好意思地笑著說,“敲敲打打、拆拆卸卸,說不定能發現什么新故障,都拿上了我就捎帶手都修了,心里踏實!”所以常常別人都是“針對性維修”,他則是“一贈多”式維修,總是把檢修做在了故障前面。
他的心細如發,真的不勝枚舉。每次裝卸零部件,他都會一一編號,維修結束再對應編號裝回去,從未出現過一次零部件遺漏的事情。凡是他維修過的設備,楊兵箭還會建檔留案,定期“回頭查看”,這樣的“好醫生”恐怕現實生活中都很少見了,我們這位“老中醫”確實值得人敬佩!
2016年,楊兵箭所在三線計劃停車數7次。2020年,面對疫情引發的種種客觀障礙,其所在的三線計劃停車數只有2次!這位“老中醫”愣是用自己的“全案醫療”讓生產線愈發“年輕、健康”了起來!
排除萬難,披堅執銳恪守職責
“設備故障就是我的敵人,在關鍵時時刻我要成為大前鋒,第一時間排除設備故障。”這是楊兵箭對自己的要求,更是他在設備搶修時的行動口號。
2019年7月,硫酸廠三線接公司通知停車進行檢修。那天上午,室外溫度足有40℃,整個作業現場就像個大火爐,而直徑1米左右的風管簡直就是個烤箱。楊兵箭毫不猶豫沖在前面,擔負起了風管檢修的部分。快一米八的他,在風管狹小的空間中作業,彎腰躬身,顯得十分局促。他戴著防護手套,拿著焊槍,手心陣陣灼熱。焊接的時候,火花和熱量使得風管溫度再次升高,汗水沿著他的臉頰流到下巴滴滴答答落在管道上,幾分鐘的時間他全身衣服就都濕透了。旁邊監護的同事丁重明實在看不下去,履行監護人的職責勸道:“楊師傅,氣溫這么高,你出來歇會兒吧。”楊兵箭卻一口回絕:“這檢修時間都過去大半了,后面還一堆事情等著,時間緊迫我咬咬牙就弄完了。”說完他用袖子擦了擦臉上汗水,悶了一瓶藿香正氣液繼續埋頭焊接。
中午12點,食堂師傅送飯到檢修現場,其他項目組同事陸續收拾工具準備吃飯,只有楊兵箭還沉浸在他的工作之中。丁重明敲著管子,大聲喊“楊師傅,吃飯啦!”,他頭都沒抬回答道:“把這條焊縫焊完再說。”后來車間主任聽聞楊兵箭一直不肯下來吃飯,直接到場強制要求他先吃飯,他這才把手上的活兒停下來。吃完午飯,楊兵箭又迅速返回檢修崗位開始作業,一直忙到到了夜里十點,風管焊接作業才全部完成。
從風管里出來的楊兵箭,慢慢直起腰,身子略顯踉蹌。他停了一下,脫下手套,長長地伸了一個懶腰。在燈光的照射下,丁重明看到他手心亮晶晶的,抓過來一看,拿焊槍的右手已經全部起泡了。丁重明作為一個大男人,竟也感動到一時語塞,心里面又佩服又心疼楊兵箭,什么也沒說用手拍了拍他的肩,轉身爬進風管做最后的檢查。只見焊接點就像魚鱗片一樣均勻、規則地鋪在管壁上,焊點寬度一致、繞管道一圈,就像一個大大的銀手鐲,沒有半點兒瑕疵!
要說為何能在新洋豐一干就是十四年,勤勤懇懇、任勞任怨、敢于擔當、不具艱險,從“門外漢”到“熟練工”,在崗位上總是“最早來最晚走”,是什么支撐了他?被問到這個問題時,真是難壞了我們眼前這個快一米八的漢子,他支支吾吾地說道,“我剛來新洋豐的時候,不過是一個外部派遣的勞務工,當時有機會轉崗到正式工的時候,我心里沒底。我文化水平不高,又不懂維修,沒想到公司竟然給了我這樣的機會。真的很感謝公司當時選擇了我,能夠看到我身上別人很難看到的優點。我這個人不善言談,但認準了什么就會鉚足勁去干,公司認可我,我自然不能辜負公司,這也是支撐我的動力和底氣吧”。說完,他拎起自己的沉甸甸的“百寶箱”,轉身又去忙了,他說自己停不下來,因為心里放不下那些如同孩子一般存在的設備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