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至24日,第二十五屆全國肥料信息交流暨產品交易會(簡稱“雙交會”)在湖北省武漢市舉辦。本屆雙交會以“肥水賦能 助力產能提升”為主題,布設規模企業綜合展區、肥料原料與大宗產品展區、新型肥料展區等五大展區,集中展示我國土肥水領域創新應用進展,同期舉辦節水增糧、新型肥料發展等活動。來自全國肥料行業的院士專家、企業代表、經銷商、新型經營主體,齊聚一堂,從“土、肥、水”三個維度交流思想、碰撞觀點、洞察未來,促進肥水行業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推動國家糧食產能提升。

雙交會現場,湖南省展區,“禾下乘涼”展廳。崔建玲 攝
“三新”集成:讓施肥更科學
與過去相比,作物施肥更科學,不僅要吃氮磷鉀這樣的“糧食”,還要吃中微量元素等“蔬菜”“水果”。展會現場,新洋豐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帶來了公司的各類新型肥料產品。“我們推出符合市場需求的專用復合肥、緩控釋肥、水溶肥、增效肥、生物有機肥等新型肥料產品,滿足不同區域、不同作物在不同生長周期的需要。新型肥料已占整個肥料銷售的30%以上。”公司副總裁趙程云表示。
當前,我國科學施肥面臨穩糧保供和綠色發展雙重壓力,單靠傳統化肥已不能滿足農業現代化發展需求,化肥增效是大勢所趨。在氮磷鉀單質肥及傳統復合肥基礎上,近些年,傳統肥料企業和新興肥料企業紛紛涉獵新型肥料,新興肥料產品越來越多。
在安徽省展區,安徽農望科技公司帶來了生產的硼肥。“硼肥可以促進細胞壁的分化和花粉管的伸長,水溶性好,產品含量高,混配性好,可以起到促花促果和保花保果的作用,是公司拳頭產品,目前在油菜、果樹、棉花上用得多。”公司總經理林子超說。山西天脊集團研制的四水硝鈣產品,可以調節土壤酸堿度,補充中微量元素,搭配復合肥一起使用,可減少20%的化肥使用量,增加作物產量。
肥料產品創新及其產業化進程已經成為肥料行業高質量發展的熱門議題。在新型肥料發展報告會上,中國磷復肥工業協會理事長修學峰指出,我國肥料工業從單質肥起家,目前已形成氮肥、磷肥、鉀肥、復合肥料、有機肥、特種肥料、微生物肥料等品種豐富,用途多樣的產業格局。
作物吃飯不是“暴飲暴食”,而是分階段慢慢吸收。“過去施肥,需要底肥、追肥等多次施肥,我們根據玉米的生長周期,采用緩控釋肥,實現一次施肥,滿足作物整個生長周期需求。”新洋豐新型肥料與綠色農業研究所所長武良表示。
施肥方式也更為科學。過去,老百姓施肥“滿地撒肥”,如今施肥方式更精準,比如測土配方,即明確一定土壤肥力和作物目標產量條件下的養分需求量,再科學確定配方,企業按配方生產和供應,然后農民按技術指導側深施肥,將肥料施到作物根側2到3厘米、深5厘米左右的地方,邊插秧邊施肥,既省人省時,又可以提升肥料利用率。在湖南省展區,“禾下乘涼”的展廳布置,格外吸引人。湖南省農業農村廳土壤肥料工作站李超表示:“我們在已有測土配方施肥基礎上,每年通過取土測土、田間試驗和施肥調查,調整施肥參數,優化施肥配方,同時應用自主研發的測土配方施肥手機專家系統小程序,隨時隨地為全省提供測土配方肥服務,確保主要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穩定在90%以上。”
科學施肥也離不開農機的助力。純靠人工撒施,成本增加,機械可以大面積作業,但一些地方丘陵多,小型機械有,但不多,應加大小型農機投入力度……科學施肥絕不是肥料一家的事,需要以新產品、新技術、新機具為代表的“三新”技術集成配套,才能實現“1+1>2”。
高效節水:挖掘增糧潛力
鹽堿地是我國重要的后備耕地資源。傳統治理鹽堿地,主要通過排水洗鹽,這種方式,見效快,但耗水量大,成本高,還可能導致土壤養分流失。
微生物給鹽堿地帶來了新希望。在寧夏五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展臺前,“抗鹽堿”幾個字映入記者眼簾。以肥節水,解決土地鹽堿化問題。“10余年來,我們從自然界上千萬微生物中,一個個篩選能夠刺激植物抗鹽堿基因表達的微生物,實現植物耐鹽堿。”農業農村部農業微生物應用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楊國平表示。
有水才有地,有地才有糧。水是農業的命脈。旱區水資源缺乏已成為糧食生產最大的障礙。節水增糧專題報告會上,內蒙古自治區農牧廳農田建設管理處處長林利龍研究員提出立足節水理念建設高標準農田,要通過提升用水效率、增加有效供給、優化水源配置來破解水資源短缺難題,不能簡單用水資源條框來限制發展。內蒙古自治區將灌排工程作為高標準農田建設的1號工程,聚焦三區(地表水灌區、地下水井灌區和雨養旱作區),“開源節水”和“深度節水”兩手并重,集成高標準農田九大節水建設模式,為高標準農田建設和節水農業技術推廣有效銜接積累有效經驗,為近年內蒙古糧食產能提升奠定了堅實基礎。
遼寧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孫占祥研究員指出,東北地區目前糧食作物播種面積近4.3億畝,其中90%主要依靠自然降雨,即“雨養農業”。科學合理利用自然降雨,是穩定提高旱地糧食產能的核心。對3.8億畝旱作農田而言,要進一步提高糧食產能,必須分區管理、因水施策。要實現穩產高產,關鍵是高效利用自然降水,應在抗旱品種、農田集雨、土壤擴蓄增容、覆蓋保墑、旱災防控等方面技術創新的基礎上,著力構建雨養農田穩產高產綜合技術體系。
水肥一體化是一種將灌溉與施肥融為一體的農業新技術,但是,水肥一體化需要購買一整套設備,成本較高。展會現場,湖北水之翼科技有限公司帶來了水肥一體化設備。公司人員曾鑫告訴記者:“這些裝備將離心泵、過濾裝置、施肥器等整合在一個空間內,占地空間小,可移動,成本低,適合水肥一體化的大面積推廣。”
種養循環:實現農業綠色發展
土壤板結,通透性差,保水保肥能力差,增施有機肥至關重要;柑橘害線蟲很厲害,蘇云金桿菌屬于藥用有機肥,可以解決這一問題,而且不用擔心農藥殘留問題,因為微生物不會有殘留;小麥得了赤霉病,等于無藥可救,但是可以通過施用有機肥,實現預防為主,發病率由原來的30%,降至5%以內……
微生物有機肥是我國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的首選投入品之一。全國每年養殖畜禽200億頭(只),產生糞污30多億噸。但長期以來養殖端和種植端不能有效對接,一方面養殖場畜禽糞污無處處理,另一方面種植戶需要使用有機肥。2021年,農業農村部、財政部在全國開展綠色種養循環試點,打通種植端、養殖端,實現畜禽糞污收集處理和科學施用,促進種養適配、生態循環。
雙交會充分展示了各地綠色種養循環的做法、成果。湖南省有18個試點縣開展試點。“過去,養豬場、養雞場產生的糞便,處理不規范、不完全,存在極大的安全風險。現在,通過政府引導,培育、扶持第三方服務組織,鏈接養殖端與種植端,一方面聯系養殖端,把畜禽糞污廢棄物變成有機肥,另一方面把處理好的糞肥連接到種植大戶,形成種養循環。”李超表示。
武漢合緣綠色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以畜禽糞便作為原料,生產有機肥,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延伸,添加微生物變成生物有機肥。副總經理張業成介紹道:“我們與養殖場簽協議,養豬場、養雞場把雞糞送到廠里,一般發酵1個月才能變成有機肥,公司發明一套裝置設備,通過全封閉式發酵,菌種繁殖能力強,能夠快速升溫發酵,兩個罐子10天就能生產1000噸有機肥。”公司董事長徐維烈告訴記者:“公司用10年的努力,不僅解決了糞污的處理,發展有機肥產業,而且解決了臭氣的問題,還將尾水處理達到排放標準,為碳中和、碳達峰作貢獻。”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崔建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