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見到劉勇成時,筆者很難相信這個講起太子參來頭頭是道、介紹起新洋豐各種肥料也侃侃而談的人,是個97年生的年輕小伙。
和很多90后一樣,劉勇成是個斜杠青年——他學過養殖、一直在鄉間從事養殖培訓;這兩年,眼見著家鄉黃平縣的太子參產業逐漸形成規模,頭腦靈活的他便動起了心思,在貴州太子參產地加工基地旁,開了一家專門服務太子參種植戶的農資店。短短一兩年,這家小店就已經遠近聞名了。

劉勇成近照
困境入局:鄉村振興浪潮下的返鄉抉擇
2023年,隨著鄉村全面振興戰略深入實施,貴州黃平縣作為“太子參藥鄉”,正迎來特色農業產業化的機遇。黃平縣種植太子參已有20多年的歷史,目前縣內種植總面積近6萬畝,當地農戶還在縣外承包土地種植了2萬畝,總產值超過4.5億元。
當時縣里流傳著種太子參“趕上好行情、能賺一棟樓”的說法,吸引了大批人從全國各地到貴州太子參產區大規模流轉土地。“種參的人多了,是不是代表背后的農資需求也在擴大?”劉勇成從中嗅到商機,決心開設一家專注服務太子參種植的農資門店。
他發現,太子參種植有“高價值、高回報”的特質,種植戶更愿意投入優質肥料以求豐收,因此決定要賣就賣高端肥,并計劃投入大部分積蓄代理一個可靠的品牌。然而他也有不少顧慮,貴州肥料市場長期被中低端品牌占據,高端肥料領域雖尚屬空白,但如何在低價競爭中打開市場,這是他要面臨的重大挑戰。

劉勇成的門店
市場破局:借力品牌與技術撕開缺口
經人介紹,劉勇成結識了新洋豐肥料貴州都勻總代理,深入了解其產品與服務后,他和家人前往湖北荊門新洋豐總部參觀。“十里肥城”的生產規模、過硬的產品質量及強大的市場影響力,讓他對新洋豐充滿信心,回黃平后便開始銷售洋豐肥。
然而新品牌進駐小地方困難重重,小店剛開張便遭遇了現實打擊——開業首月,日均到店客流不足10人,僅靠親友零星采購維持。隔壁農資店以低價本地肥穩占市場,甚至散布“洋豐肥太貴,用了收不回本錢”的謠言。當地農戶固守“本地肥最靠譜”的觀念,對新洋豐這個大品牌“聽也沒聽過”,即便免費送肥也被以各種理由拒絕,“種了十幾年參,從沒用過外地肥”“別拿我們的地當試驗田!”
轉機出現在新洋豐農化服務團隊的介入——當時新洋豐的農化服務團隊由在貴州市場經驗豐富的老將趙軍帶領,還有想法多、點子活、技術扎實的00后農藝師柳方艷擔當農化服務主力。他們時常到店拜訪,了解到經營癥結后,提出對當地太子參種植管理現狀進行摸底,用土壤檢測儀免費為農戶測土,并結合當地的地理條件、土壤檢測結果和太子參的生長習性和營養需求,量身定制了“洋豐至尊+洋豐豆”的太子參專用套餐施肥方案。
為了驗證肥效,他們說服了種植大戶劉澤周,在他的地里選出40畝做示范。劉勇成跟隨柳方艷定期回訪,根據實際種植情況不斷優化用肥方案。幾個月下來,太子參套餐肥不負眾望,以安全性高、水溶性好、速效長效、pH呈中性、能有效改善土壤酸堿性等優勢迅速出圈。示范田里太子參的出苗率和植株長勢遠超周邊地塊,多次觀摩會后,農戶們終于認可:“這肥料確實效果顯著!”

柳方艷正在地里對比太子參長勢
渠道鞏固:農技服務 + 新媒體的雙線突圍
為了鞏固推廣成果,劉勇成把農資店改造成“前店后倉”模式,前店貨架陳列太子參專用農藥肥料,核心區展示套餐肥宣傳物料;后倉規范碼放洋豐肥料,墻上張貼示范田實拍的肥效對比圖,以直觀的細節讓前來咨詢的農戶眼見為實、心中有數。同時,他自學短視頻制作,開啟“線下+線上”雙線宣傳。
新洋豐也切實履行“你開店、我幫銷”的承諾,定期派農藝師駐店,為農戶定制 “基肥+追肥+葉面肥”的全程方案,幫種植戶設計輪作模式緩解重茬問題。
劉勇成則將肥料科普、用肥指導等內容制作成短視頻,通過手機平臺發布,及時推送產品到店信息、市場行情及病蟲害防治知識,讓客戶足不出戶就能了解到最新動態。
隨著宣傳推進,農戶在店內停留時間與到訪頻次明顯增加,小店逐漸成為太子參種植信息交流中心,甚至有農戶委托他代銷藥種與成品參。說來也有意思,太子參的種植圈子就那么大,劉勇成的短視頻影響力輻射到外縣,新洋豐肥料的口碑持續擴散,吸引眾多外縣農戶私信求購。

太子參種植基地航拍圖
太子參受災減產 推廣成果受影響
2024年2月,黃平縣出現罕見的連續低溫凍雨天氣,正值太子參出苗期,連續凍雨導致很多地塊都出現葉片泛黃、嚴重缺窩現象。而劉澤周家用了“洋豐至尊”套餐肥的示范田,幾乎未受凍害影響,整體出苗率和長勢遠超周邊。到了4月,當地又出現長達半月的連陰天,示范田長勢仍然莖稈粗壯,葉片濃綠且厚實,長勢差距進一步凸顯。
5月,黃平縣多地又遭遇嚴重的冰雹災害,正值太子參形成產量的時期,直徑3厘米的冰雹砸下,導致當地近六成參田受損,政府災后統計數據顯示,雹災直接導致當地近2萬畝太子參絕收。
劉勇成趕緊聯系布置了太子參示范田的大戶劉澤周,好在他家的示范田絕收田塊較少、大部分都受災較輕,而且由于提前噴施了洋豐抗逆葉面肥,仍能保住半數植株存活。鄰居李大哥就沒那么幸運了——地塊近乎全毀,收成沒啥指望,再算算投入成本,更把李大哥急得掉淚:“投入30萬,現在只能收2萬斤,賺的連工錢都不夠。”
哪怕知道天災是不可預見的,有些損失慘重的農戶武斷地將災后減產歸咎于 “洋豐肥太貴卻不抗災”,肥料推廣受阻。為了說服大家,劉勇成帶著農藝師挨家挨戶測土,用數據證明:新洋豐套餐肥肥效長足,能提升地塊災后恢復力。用過的地塊在不久后就重發新芽,雖然減產是天災,但用好肥至少保住了半數的收成。
天災過后,質疑聲中,劉勇成仍目光堅定。“種太子參就像人生,有起有伏,但希望永遠都在。” 他深信,只要腳踏實地,總會迎來時機重新修復人們的信任。看著受災農戶的無助,他深知小農戶抵抗天災風險的艱難。他奔走于田間地頭,和新洋豐農服團隊共同指導災后用肥;跑市場、通渠道,幫農戶對接銷路挽回損失。他積極投身于“太子參種植協會”的籌備,想用新型肥料的實效,為家鄉農業鋪就一條提質增產的希望之路,在這片土地上,重新種下信任與豐收的種子。


當地村民在田間采挖太子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