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科研機構不僅要服務于農民,也要服務于像新洋豐這樣的優秀涉農企業,推動創新要素高效聚合與技術供需高效對接,解決企業‘看不見、找不到、接不上成果’和科研機構‘不敢轉、不想轉、不會轉’的困境。借助企業力量帶動隊伍建設,通過服務企業和地方政府間接服務農民。”9月22日,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大豆油料產能提升科技攻關行動集中展示現場觀摩與交流研討會上,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黃三文在分享觀摩感悟時這樣強調。
這場在湖北天門舉行的觀摩與交流研討會規格非常高。會議由中國農業科學院重大任務局主辦,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作物科學研究所、植物保護研究所和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聯合承辦。除黃三文院長外,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員李培武,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總農藝師王積軍等專家嘉賓,農業農村部科學技術司處長馮劍,湖北省農業農村廳總農藝師段志紅,中國農業科學院、天門市委市政府等相關單位領導,來自黑龍江、吉林、內蒙古等省的相關農業專家,新洋豐總裁楊華鋒等出席活動,與天門周邊百余名經銷商和種植戶一起現場交流科學種植技術。
在本次活動之前,即9月18日至21日,測產專家小組分別前往天門市黃潭鎮與多寶鎮核心示范區的大豆和花生示范田進行實收實測。在天門黃潭鎮大豆示范片,采用ARC生物耦合技術+大豆新品種中豆63集成應用,畝產達308.1公斤,相比未應用ARC技術的田塊(中豆63)增產17.56%,比當地未采用ARC技術的常規大豆品種增產36.9%;在多寶鎮花生示范片,采用ARC生物耦合技術+花生新品種中花16集成應用,畝產達447.04公斤,相比未應用ARC技術的田塊(中花16)增產18.9%,比當地未采用ARC技術的常規品種增產51.23%。且采用ARC技術的大豆、花生結瘤效果顯著,對培肥地力、改良土壤和促進農業綠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這些測產成果在22日的觀摩會進行集中展示,讓現場參會人員非常振奮。
(2版) (1).jpg)
部分領導和專家在觀摩會現場合影(右七為黃三文院長、右六為李培武院士、右三為楊華鋒總裁)
這場觀摩會示范田所用的ARC生物耦合技術是李培武院士團隊潛心二十多年研發而成,其通過微生物菌劑作用于豆科作物,起到提質、結瘤、固氮、增產等多重作用,攻克了花生、大豆源頭阻控黃曲霉毒素提升質量和固氮減肥增產兩大國際難題。
為了讓這項科技成果惠及到更多的種植戶,從2023年起新洋豐就與李培武院士團隊合作,啟動ARC技術產業化研究與應用。通過技術攻關,新洋豐先后攻克了復合肥與微生物難兼容、易失活、肥效期短等難題,最終研發出微生物活性保護技術,菌劑存活率可達90%以上,逐步打通了ARC技術的成果轉化通路,將ARC菌劑成功應用于新洋豐“高富專”花生肥和大豆肥之中,在全國多地設置了示范田,測產結果均表明,ARC菌劑對于花生提質增產效果顯著,與院士團隊的試驗效果一致。在效果得到了明確驗證后,新洋豐“高富專”花生肥和大豆肥正式上市。
觀摩會上,李培武院士走到產品轉化與推廣應用成果展示專區,指著“高富專”系列產品,向黃三文院長及觀摩團專家領導一行高度評價了與新洋豐的合作:“新洋豐是全國磷復肥龍頭上市企業,‘高富專’花生大豆專用肥在市場應用推廣后成效顯著,產品上市當月銷量便超1萬噸,成為科研成果落地轉化的典型范例。”
楊華鋒現場介紹了企業基本情況,并表示新洋豐將不斷推動產學研合作,持續深化與科研機構的協同創新,為國家大豆油料產能提升筑牢產業根基。
(吳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