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繞地球南北緯32°-35°,是全世界蘋果生長的最佳地帶。降雨量小,晝夜溫差大,海拔高度在800米以上,是出產優質蘋果的必備條件。黃土高原大部分地區吻合上述條件,所以,這里既是中國乃到世界最大的蘋果產區,又是優質蘋果出產地,名噪國內外。
瞄準蘋果產業,以提升品質和提高產量為著眼點,新洋豐聯手中國農業大學及其協作院校的專家團隊,在黃土高原推廣蘋果種植新技術,點燃了科學種果的火種,旋起了一股顛覆與重構的“西北風”。
顛覆:引起躁動,多是懷疑甚至抵觸
黃土高原種植蘋果具有悠久的歷史,積累了豐富經驗的能人大有人在。蘋果種植,從水肥管理到病蟲害防治、修枝、疏花疏果、套袋上色等,每一個環節都有相當的技術含量。即便是農業大學畢業的科班生,與蘋果種植能手做一次交談,也難免會感到“紙上得來終覺淺”!
跟著種植能手走,是中國農業技術傳承的基本套路。
2013年,湖北新洋豐肥業研發并推出了蘋果專用肥,與此同時,成立了蘋果專用肥推廣公司,引進中國農業大學創立的科技小院模式,成立了以大學教授和洋豐高級農藝師為支撐的專家團隊,通過種植示范基地、組織現場觀摩和培訓的方式開展服務創新,通過服務推廣蘋果專用肥。
國家2020年化肥零增長首席專家、山東農業大學姜遠茂教授是新洋豐蘋果專用肥研發和技術推廣專家團隊的領銜人物,負責新洋豐在陜西、山西、河南、甘肅四省及其6個示范基地的技術指導。
2013年和2014年,他與洋豐農化人員一同走訪果農、果園,深入示范基地調研,接觸了一些示范種植戶和科技帶頭人之后,姜教授針對黃土高原蘋果產區的傳統種植習慣,提出了具有顛覆意味的技術方案:
傳統的種植習慣是春季施肥。人們覺得春季萬物萌生,施肥恰如喂催膘食,正是火候!姜教授卻說:“秋季施肥是金,冬季施肥是銀,春季施肥是糊弄人!”
中國的農民都把地里整得干干凈凈,誰家地里長草,被說成是懶漢種地。姜教授卻說,地里長草可涵養水分,增加土地的有機質。他還列舉國外果園禁用除草劑,蓄草提高有機質,土壤有機質含量達3-6%,而中國果園有機質含量不到1%(當然,蓄草不是提高土壤有機質的唯一手段)。
為了提升產量,中國果農拼命往地里施化肥,化肥用量是國外一些先進農業國家的五六倍,產量卻不及其一半。姜教授說:“氮磷鉀配比應與蘋果對養分的需求相符,土壤缺乏微量元素,要在肥料中添加。施肥量要合理,既不能多也不能少,關鍵是要少量多次,適時,要極大地加大有機施肥用量,這是保障蘋果高產、高品質的關鍵因素!”
每遇繁花滿枝而又沒有凍害的年份,見到花果滿枝頭,果農總以為遇著了“大年”,舍不得疏花疏果。姜教授說:“水果種植沒有‘大年’、‘小年’之分,不合理地疏花疏果,沒控制好掛果量,結果太多品質不好,賣不出好價錢,還耗盡了樹的養分,下一年自然就結果少,就成了你們所說的‘小年’。長期超量掛果,樹就會加速老化,本可產果30年的樹,十多二十年就廢了!”
在修枝塑型、有機肥腐熟深施、園藝膜的使用、預防落葉病、預防蟲害、推廣壁蜂授粉等方面,姜遠茂教授都提出了顛覆性的思路。
姜遠茂教授雖是50出頭,但天生面龐白晰。這位白面書生型的教授端出如此多的顛覆性思路,引起了果農的躁動,更多的是懷疑。“按他的搞法,減產了,一年會少收個十萬八萬元,他賠?”部分種果的老把式抵觸更甚。
示范:量與品質最有話語權
任何新生事物,讓人接受都是一個艱難的過程。何況是面對農民,面對有幾十年蘋果種植經驗的果農!
費口舌是徒勞的。種示范基地,用產量說話,用品質說話,用銷售價格說話,才會有話語權!新洋豐制定的蘋果種植技術和蘋果專用肥推廣方案,從2014年起,新洋豐聯手中國農大在陜、晉、豫、甘四省建立了6個示范基地。
河南靈寶市位于黃土高原優質蘋果產區東端,有“亞洲第一高山果園”的美譽。新洋豐選建的第一個示范基地,就是靈寶市寺河山鄉蘋果種植大戶何曉國的果園。何曉國擁有32畝蘋果園,姜遠茂教授親自指導種植,施用洋豐蘋果專用肥,從施肥、整枝、病蟲害防治到蘋果上色,全程按技術規范操作。第一年,即2014年,收獲前夕,新洋豐組織種植大戶前來示范基地觀摩,沒有人不嘖嘖稱奇:結果多,果大,色澤光潤鮮亮。這是外觀看得見的。觀摩會現場測產:施用洋豐蘋果專用配方肥的單果重超0.5斤,畝產12750斤,農民習慣施肥單果重0.456斤,畝產10654斤。施用洋豐蘋果肥的糖分達13.6%,農民習慣施肥的為12.4%。示范地保葉率提高30-40%。2014年5月初,當地出現了零下5度的低溫天氣,造成嚴重落果,而示范基地果樹落果并不嚴重。經過采樣化驗,鋪園藝地布和自然生草的示范基地與果農習慣種植相比較,前者樹體營養水平高,增強了抗逆性,有效地改善了土壤環境,促進了根系對養分的吸收,提高了肥料的吸收利用率。
更富戲劇效果的是:收獲前夕的10月份上旬,果販子就下了訂單:以每斤4.3元的價格將32畝 地的蘋果全部定購,而周邊非示范戶的蘋果直到收獲時節,果販子以3元出頭的價格購買,還挑三撿四。
這一年,何曉國賺得缽滿盆滿。賣果之后,掏40多萬元在靈寶市購買了一套豪宅。
三四年來,新洋豐肥業在黃土高原種植示范基地,組織觀摩會,把蘋果專用肥的推廣融入到技術推廣、現場觀摩、培訓講座之中,每年舉行百場以上的觀摩培訓。身邊的人,鮮活的事例,對比算賬,真金白銀寫就的事實,由不得你不信!
重構:點燃了一把希望的火種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事實面前,果農心中的一個一個問號被拉直成驚嘆號,先進的種植技術和模式,順理成章地變成了果農的自覺行動——
如今,黃土高原蘋果種植區,用泥巴封陳并添加了發酵劑的有機肥堆在路旁、果園邊,隨處可見。這在三四年前是很少見到的景象。
秋冬季施基肥、掛果期少量多次施肥,已成為果農的自覺行動。
疏花疏果,確定目標產量,確保穩產高產,誰都不會擰著來了。誰也不再說蘋果有大小年之分了!
果園蓄草,誰也不再說是懶漢種田了。
園藝地膜廣泛應用在黃土高原蘋果產區,不用或仍在用尼龍薄膜已成為另類。
三四年功夫,數百場次觀摩數千場次培訓、講座,教授和高級農藝師的心血,春風化雨,化著千千萬萬果農種植技術的提升,收益的極大增長。
山西吉縣吉昌鎮上東村示范戶主陳占德告訴我,他原本就是村里的蘋果種植技術員,家里種了11畝蘋果,還代理銷售洋豐蘋果專用肥。2015年,中國農大-新洋豐在他的果園建設蘋果示范基地,他被選為科技帶頭人,由姜遠茂全程跟蹤指導種植。盡管那一年因當地遭受嚴重凍災減了產,畝產只有4000斤,但這個產量比非示范基地還是高出了七八百斤,而且蘋果的品質更優,果大,含糖量高,每斤售價高出一元多錢,11畝地毛收入達19萬元。
2016年,他在村里發動5戶果農按照姜遠茂教授指導的方法種起了示范園,村里其他人都跟著他們學種植,種植方式都按教授說的辦。陳占德說,全村1500畝蘋果地,年用肥量500噸左右,大伙從他手上購買的洋豐蘋果專用肥已接近300噸。
2016年七八月之交,我隨姜遠茂前去示范基地調研,姜教授問陳占德追肥用量、次數。他說,按照示范方案,追肥用量是每棵樹10斤,前多后少,分6次施,現已追了3次。姜遠茂立馬告訴他,后3次要抓緊時間追施,逮著雨天施肥效果更好。如果等不來下雨,就要使用洋豐蘋果專用水溶肥,水肥一體化滴灌,每隔7天追施一次。姜遠茂特別強調,掛果量多,追肥就更重要,既能保證果型大、品質好,還能保證果樹不透支養分,為下一年的豐產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