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企業(yè),能夠叱咤行業(yè)、縱橫商海多年,也許不是因為它有過多少次成功,而是它避過了多少次足以斃命的失敗。一個個人,能夠通盤把控、熟練管理一家企業(yè)多年,也許不是因為他深知企業(yè)的優(yōu)勢是什么,而是他完全洞察企業(yè)的不足是什么。在董事長通篇講話中,各種深刻思考與分析所產生啟蒙自不言說,最讓我觸動的是,講話背后清晰的自我洞察與客觀剖析。
結合講話,對工作的思考很多,但都是俱進而生、分門別類,在此不做贅述,僅談談對于個人在行動指導上的一些想法。在反復精讀講話全稿后,原本思緒良多,但首先我問了自己一個問題,在這樣的企業(yè)生長階段,我要做一個什么樣的人。
我想,有三點是應該進行自我要求的。
做一個對自己負責的人。判斷一個人獨立與否的方式,是看這個人是否是自身執(zhí)行事務的第一責任人。一個負責人的人,不僅需要有解決問題的積極性,還要摸索解決問題的思路、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復盤問題的審慎性。
在這個層面上,腦洞大開聯(lián)想到董事長多次強調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無處不在,無處不有;創(chuàng)新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創(chuàng)新沒有終點,永遠在路上”。一個未曾見的想法或行為,從提出的難易程度上來看,總歸不是那么難的一件事。難就難在,提出后如何面對反饋、反饋后如何調整、調整后如何推廣。更難則是,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如何調整心態(tài)“放心大膽咬下去”。
我們都知道,真正偉大的創(chuàng)新,往往都是沒有先例可以比較的。1585年的東印度公司創(chuàng)立之前,世界上不存在“股份公司”這個概念。1609年阿姆斯特丹銀行出現(xiàn)之前,世界上也不存在“中央銀行”這個概念。我們深知所有偉大個人或組織的光芒,卻很少看見他們經歷的荊棘,不光有來自外部的阻礙,還有他們針對心態(tài)和氣氛上進行的無數(shù)次修正。
所以首先要成為一個能夠對自己負責的人,其次成為一個能夠對創(chuàng)新負責的人,從行動到心態(tài),面對困難解決困難,做自己的“第一責任人”。
做一個對他人有益的人。人自出生,總是基于他人的無私給予而得以成長,長大后則進入一種大多數(shù)人都有的循環(huán)體系進行主動或被動付出。進入“社會機器”后,時間和精力被安排的極為明白,我們也因此常常忽視很多、無力顧及。所以我也問自己,哪怕不依托宗教信仰,你精神和心靈上的“升華”,何以安放?作為一個“社畜”,我常覺得這幾近無解。
但與“額外得到”對應的就一定是“額外付出”么,如果是“更有價值的付出”呢?社會的進步,終究是要通過生產力的提升,生產力的提升只有落腳于生產效率的提升,才能實現(xiàn)個體幸福感的提升。所以,做一個能夠提供更有價值成果的人,成為對他人有益的人,是否就是一種“升華”呢?
董事長在體制創(chuàng)新中提到的“小組模式”,三四個人一組,共同為榮譽而戰(zhàn)、為收入而戰(zhàn)、為彼此家庭過上美好幸福的生活而戰(zhàn),這難道不就是一種共享與互益么。我想,行動和思想上的升華,也許和我們的日常忙碌并不互斥。我的工作有沒有節(jié)省他人的工作時間?我的分享有沒有破解他人的突發(fā)難題?我的參與有沒有激發(fā)他人的協(xié)作意愿?我想,這是成為一個對他人有益的人,需要有的日常三問。
做一個對世界無害的人。泰戈爾曾說,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報之以歌。我想,大概世界愛每個人的方式不太一樣吧,要理解??v然不談感恩,人之為人,總要善良。
也許把這個觀點和“綠色發(fā)展”相關聯(lián),中間隔了太多層推理邏輯,但我想表達的是,一個對世界充滿善意的人,他對于個人、行業(yè)以及未來的理解會飽含一種胸懷與情結,而這些都將成為一種可持續(xù)的、造福后來人的行為指南。我想更重要的是,這個出發(fā)點會影響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理解未來的高度。世界的力量也許從不在于它如何控制你,而是它如何影響你,而你又選擇如何與它相處。于我,我十分愿意與它和諧共生。
以上,或粗淺或累贅,僅供自勉。如有雷同,歡迎并肩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