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軍,男,中共黨員,湖北荊門人,1976年2月出生,1995年5月入司,現任新洋豐生產管理中心設備管理部副部長。工作中他利用所學專業知識,帶領團隊克難攻堅表現出色,先后5次榮獲集團先進工作者或勞動模范稱號,是荊門市青年崗位能手、技術能手、十大“大工匠工作室”牽頭人、湖北省政府技術能手,2018獲省級勞動模范榮譽稱號。
加強學習,練就崗位建功過硬本領
學習是成就事業最重要的基礎。王軍牢記著全國勞動模范許振超的一句話,“一個人可以沒有文憑,但不能沒有知識;可以不進大學,但不能不學習。”因此,他始終秉承“學習只有起點,沒有終點”的理念,平時工作中或工作之余都要擠時間通過網絡、書本等途徑了解國家關于電力相關政策,學習電氣、儀表方面的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練就過硬本領。
學習的價值在于運用。在參與基建工作時,王軍利用自己所學的機電工程專業技術,對每項工程中的電氣、儀表、自動化都根據總體規劃親自設計,從安全、節能等多方面綜合考慮,先后參與了36套生產線、1套恒壓供水廠、8套硫酸余熱回收利用等改造,配合供電公司完成本公司內部5套變電站建設,編寫了新建變電站的運行規程。
在公司所有子公司建設初期,王軍都是積極主動為各基地生產線的電氣、儀表設計安裝方案出謀劃策、合理設計,為新建基地短期內達標達產提供有力支撐。
愛崗敬業,不斷改革創新與時俱進
王軍的敬業精神,在公司有口皆碑。他幾十年如一日,堅持高標準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任務,并且在工作中不斷積累經驗,在電氣儀表管理方面不斷改進創新,為公司節能降耗作出了突出貢獻。
比如,公司硫磺制酸生產線陸續增設了低溫余熱裝置,王軍便利用硫磺制酸生產線多生產出的蒸汽進行回收發電。為保證蒸汽、電力合理調配平衡利用,他提出對總部硫磺制酸線已經投運的發電機進行改造,大大降低了電耗、水耗等,有效提升了經濟效益。
為了減輕工人勞動強度和減少用工人數,王軍在機械化自動化節約用工上下功夫,將包裝人工折邊縫包改為自動機折邊縫包;人工碼包改為碼包機器人,目前公司運行的碼包機器人有22臺。這些改造,一方面提高了機械化、自動化水平,減少了用工,另一方面也減輕了操作工的工作量及勞動強度。
無私傳藝,立足企業發展培植后勁
雖然王軍憑著愛崗敬業、勇于創新、專注執著、不斷學習的工匠精神,成了公司電氣儀表領域里的一面旗幟,但是他卻不滿足于個人取得的成績,將技藝毫不保留地傳授給身邊同事,并帶動他們共同進步、共同成長,為公司的發展奉獻出自己的才智。
作為公司一名電氣、儀表方面的資深專家,王軍總是毫不保留地將自己所掌握的理論和實操知識傳授給同事,以提高人員整體素質。他堅持組織所有電儀工邊工作邊學習,實行每周一題,每月考試,每年技能考評;對公司外部組織的電儀相關培訓,都爭取安排人員參加,不斷提高電儀隊伍人員的理論及實操水平。去年4月份公司成立了由他牽頭、其他四名技術骨干為成員的“王軍大工匠工作室”。
公司培訓學校組織電儀工培訓,他主動結合公司生產實際組織編寫教材并開展培訓,先后開發了“電氣安全規程”“三菱PLC編程”等19門課程,在年初制定計劃,年中培訓,并在實際操作中進行跟蹤、指導。
2015年,新建的江西新洋豐運用了西門子1500系列PLC,與公司其它單位的200、300系列PLC相比,其自動化程度更高,編程技術更復雜,對電儀人員和相關應用崗位人員的要求更高。為此,王軍特別邀請外部老師在總部實訓基地開展了為期7天的PLC編程培訓。對于因工作原因未能現場參訓的人員,王軍自己先現場認真學習后,再利用休息時間,手把手地教他們,對于一些自己都未弄懂弄通的復雜程序,他還遠程向外部老師請教,待全面掌握后再傳授給其他人。在王軍的傾心指導下,公司PLC編程技術和應用水平得到較大提升。
“一花引來萬花開”。在王軍的精心培育和帶領下,公司電氣儀表技術隊伍茁壯成長,成績顯著。目前團隊成員獲得的榮譽有:荊門市電工技術比武一、二、三名,江漢平原電工技術比武三等獎、荊門市十大名匠、鐘祥最美工匠、湖北省電工技術比武團體第六名、湖北省五一勞動獎章……這一份份榮譽,都是王軍和他的隊友們愛崗敬業、創新奉獻的真情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