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曲霉毒素——這個名字你可能沒聽過,但它就藏在你吃的花生、堅果以及大豆里。
中國農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李培武院士團隊通過20多年研究驗證:土壤中的黃曲霉菌和寄生曲霉作用產生的黃曲霉毒素,不僅能“隨果入殼”,還極難清除,世界衛生組織明確定義它為一級致癌物,是農業和健康領域的“隱形殺手”。
為從源頭控制污染,新洋豐聯合李培武院士團隊,率先將“ARC生物耦合技術”落地推廣,目前,含有ARC菌劑的新洋豐高富專花生肥和大豆肥已經上市,能夠有效降低田間黃曲霉菌含量,提高花生、大豆的產量與品質。
從“治標”到“治本”,新洋豐用實際行動筑牢食品安全防線。
20年研發!“院士團隊+頭部企業”聯手攻堅難題
在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上,一項聚焦食品安全與綠色農業的創新成果登場,受到特別關注——由中國農科院李培武院士團隊歷經20余年研發、新洋豐擔綱產業化的“ARC生物耦合技術”重磅發布。

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重大成果專場發布“ARC 生物耦合技術”
這項技術不需要人為添加“外源菌”,而是通過靶向調控微生物群落,進而調節土壤微生態系統。李培武院士表示,ARC技術在田間收獲前就能將黃曲霉毒素產生菌的豐度控制在60%以上。
此外,ARC技術還有提質、結瘤、固氮、增產等多個“大招”!其中,“A”代表黃曲霉毒素控制;“R”代表誘導根瘤菌結瘤固氮;“C”代表耦合同步實現。
2024年,該技術成功入選農業農村部發布的十大農業重大引領性技術,并成為今年中關村論壇重大科技成果專場發布的農業類科技成果。
“以肥載菌”,讓技術走出實驗室、走進農田
這項看似實驗室“學術”的技術,正在一步步走向萬畝農田。作為復合肥行業頭部企業,新洋豐自2023年起與李培武院士團隊深度合作,推動ARC技術走出實驗室、實現產業化,成功研制出高富專ARC菌劑專用肥,已正式投產上市。
研發過程中,新洋豐突破了ARC菌劑的隔離保護、穩定添加以及菌劑在土壤中的激活難題,研發出微生物活性保護技術,確保菌劑存活率超過90%,實現“以肥載菌”。

河南省南陽市方城縣高富專ARC菌劑專用肥示范田效果對照
那么高富專ARC菌劑專用肥到底效果如何?來看一組數據:
?在山東花生試驗示范田里,施用ARC復合肥的植株根瘤數量增加了40%,果實病斑減少了70%;
?在黑龍江大豆試驗示范田,畝均增產12%,大豆蛋白質含量提升了3%;
?試驗結果顯示,ARC復合肥能使花生和大豆的黃曲霉毒素污染水平下降80%以上,增產增效和品質提升。
科技是底氣,創新是方向,ARC背后的“洋豐力量”
ARC技術的成功落地,并不是偶然。它的產業化背后,是新洋豐多年來對科技創新與產學研融合的持續深耕與投入。

新洋豐荊門總部研發中心
新洋豐始終堅持“創新驅動 綠色發展”戰略,持續加大科技研發投入,不僅組建了“一院四所”體系,還構建從基礎研究到成果轉化的全鏈條創新模式。截至目前,新洋豐承擔了包括“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在內的20余項重大科研項目、課題,持續開展科研攻關。
與此同時,新洋豐堅持走產學研相結合的發展道路,先后與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等多所院校與機構開展緊密的產學研合作,內容涵蓋技術和產品研發、科技成果轉化、示范推廣、創新平臺建設及專業人才培養等多個方面,構建起多維協同創新網絡。
通過“政產學研用”一體推進,新洋豐不斷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讓更多“實驗室技術”真正走進田間田頭、走上百姓餐桌。
此次與李培武院士團隊的合作便是“政產學研用”的結合范本,李培武院士表示:“我們希望通過‘以肥載菌’模式,推動我國糧油生產全面邁向綠色安全。”
新洋豐總裁楊華鋒表示:“作為行業頭部企業,新洋豐將繼續深化與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動更多科研成果轉化為產業優勢,讓科技力量惠及更多農民,從而助力農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
面對黃曲霉毒素這類“隱形殺手”,以ARC技術為代表的農業“硬科技”,正在悄然改變田間生態,也守護著國人“舌尖上的安全”。
這,就是農業科技的力量,更是新洋豐交出的“硬核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