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由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智能裝備技術研究中心主持的“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精準智能化施肥技術與裝備研發及產業化”項目中期成果展示會在北京成功舉行,作為子課題主持單位,新洋豐攜最新研究成果——宜機化作物專用肥亮相會場。來自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等單位領導以及項目咨詢專家、項目組骨干成員60余人參加了會議。

會議合影
在國家精準農業研究示范基地,項目首席專家、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裝備技術研究中心武廣偉研究員介紹了項目組基于我國小麥、玉米、水稻、棉花等典型作物施肥需求研發的專用肥、施肥裝備等階段性成果。

作為該項目子課題“北方典型作物精準化配套專用肥料研制”主持單位,新洋豐基于北方地區土壤理化性質、作物全生育周期需求開展大、中、微量養分與增效物質精準配伍,并系統創新綠色造粒技術,使肥料養分配比、顆粒強度、粒徑等關鍵參數更好匹配作物養分需求和機械化施用要求,相關成果申請發明專利5件,形成小麥、玉米、棉花專用肥3個,并在北方地區河南、山東、新疆等地示范推廣15萬畝以上,有效帶動了當地農民增產增收。在靜態展示區,該子課題負責人、新洋豐新型肥料與綠色農業研究所副所長郭武松通過實物向與會專家詳細介紹了研發肥料的宜機化特性和田間應用效果。

現場觀摩會以華北地區冬小麥規模化生產為應用背景,由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智能裝備技術研究中心、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等單位研發的精準施肥播種機、精準智能化種肥施用設備在示范田中徐徐前進,將新洋豐研發的宜機化作物專用肥精準、高效播入田間,生動呈現了作物專用肥與精準智能化施肥裝備深度融合產生的巨大潛力。

在匯報環節,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項目管理一處處長熊煒對項目實施提出三點要求:一是要堅持問題導向,突破產業發展瓶頸;二是各單位要堅持開放協同,凝練創新合力;三是要強化創新成果轉化和推廣,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隨后,各課題負責人向專家組作中期進展情況匯報,從組織實施、工作進展、階段性成果、經費使用情況和下一步工作計劃等方面系統展示了項目開展情況。
在觀看現場演示及聽取項目組匯報后,專家組對項目的研究進展給予充分肯定,并表示項目緊緊圍繞典型作物精準施肥需求,系統創新適合不同區域的宜機化肥料及裝備,取得了顯著成效,并建議項目組要進一步加強成果總結凝練,彰顯核心技術突破。

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方憲法研究員

浙江大學何勇教授

農業農村部農業機械化總站劉小偉研究員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鄒國元研究員

中國農業大學李洪文教授

北京土壤學會劉寶存研究員

中國農業大學范明生教授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智能裝備技術研究中心孟志軍研究員
本次現場會的成功召開,充分展示了我國在精準智能化施肥領域的突破性進展。作為磷復肥行業龍頭企業,新洋豐始終心懷“國之大者”,牢牢把握國家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戰略指引,堅定不移地走在“化肥控量增效”和“農業綠色發展”的前列,致力于將高效、專用、環保、功能化的肥料產品與解決方案更好、更快、更廣地服務于廣袤田野,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動鄉村全面振興貢獻更具分量的“龍頭”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