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組光明網記者在北京西客站抓拍到的農民工返鄉的圖片,其中赫然排在第一張的是一位背著用洋豐包裝袋裝裹著行李的農民工。
初看這張圖片,身為洋豐人,我的第一個感覺是自豪,自豪于洋豐包裝袋能與農民息息相關,形影不離!圖片中綠白相間的包裝袋原來所裝的肥料,是今年初洋豐推出的一款新品——控失保持型玉米專用肥,針對東北和華北區域玉米種植面積大、沙性土壤水肥流失快的特性而量身訂做。我們不難想象這樣一幅幅畫面:這位農民年初早早地買了洋豐控失肥料,施用在自家的玉米地里,然后把田地和孩子交給年邁的父母照管,自己則背上用洋豐包裝袋裝裹的行李千里迢迢前往北京打工,但是今冬北京的風雪來得似乎更早更猛些,氣溫驟降使他不得不提前返回故里,而陪著他的仍然這條洋豐包裝袋裝裹的行李包。
再看這張圖片,身為社會人,我的第二感覺是沉重,沉重于農民工生存的現狀,種田已不易,打工路亦難行。我們來簡單分析一下,農民之所以外出打工,主要源于農產品價格下行,田地的收入難以承擔起一個家庭的生活負重;而農民工之所以提前返鄉,除了天氣原因之外,更多的恐怕是城市經濟的清冷,特別是紡織、建筑等行業的蕭條,所帶來的大批失業潮。不獨日前北京農民工提前返鄉,今年以來東南沿海也爆發出數以億計的農民工失業返鄉潮。
關注農民工,我們能做什么?新洋豐總經理楊華鋒在個人微信中如是征詢朋友們的意見。有人說,在車站設免費盒飯發放點;有人說,在全國設立農民工子女獎學金;還有人說,每人發一個洋豐蘋果......呵呵,這當然有開玩笑之嫌。總之,這些建議或許能解決他們一時的困境,但絕非治本良策。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農民的根本是土地,怎樣讓農民土地上的莊稼盡可能增產增收,我以為這才是解決他們生存現狀的“治本之策”。
作為一家長期服務三農的化肥企業,新洋豐一直踐行社會責任,致力于8億農民的脫貧致富為己任。為了讓農民科學種地、精準施肥,早在2010年,新洋豐就與中國農業大學戰略合作,在全國建設測土配方施肥試驗示范基地,研發并推出水溶肥、硝硫基、緩控釋、有機-無機肥以及各種作物專用肥,五年來成效斐然,共建設試驗示范基地逾40個,推出作物專用肥十多種(包括圖片包裝中的玉米專用肥),并全程跟蹤技術指導和服務,為農民節肥增產增收做出了有益貢獻。五年示范成果表明,大田作物平均每畝節省肥料投入30-50元,增產10%左右,增收100元上下,經濟作物更為明顯,其中蘋果每畝增收2000-4000元不等。今年,新洋豐又與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戰略合作,聘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為特別顧問,共同開展洋豐水稻專用肥系列在超級雜交稻“種三產四”工程上的研究與應用,合作第一年就助力超級稻增產明顯。
新洋豐誓造中國最好的肥料、造中國最受農民歡迎的肥料!
十八大之后,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再強調“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解決農民工的生存現狀,一個人的力量有限,一個企業的力量也有限,只有全社會都行動起來,都來關注我們的農民兄弟,中國才能朝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康莊大道闊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