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光明網報道:《北京氣溫驟降提前引爆民工返鄉潮》,該網記者在北京西客站拍攝了一組返鄉農民工的鏡頭,第一幅就是一位農民工用洋豐高濃度復合肥包裝袋包裹行李趕路的畫面。

光明網記者在北京西客站抓拍的農民工返鄉潮情景
這位農民工用兩個大袋子裝滿了行李,用繩子拴住掛在左肩上,一前一后,前面袋子上的洋豐商標、“控失保持型”以及29—5—6配方等看得清清楚楚。
茫茫人海中,漫漫打工路。在偌大的北京西客站,記者無意中就可抓拍到農民工用洋豐肥料包裝袋包裹行囊的鏡頭,這是洋豐服務“三農”暢銷全國的折射。
新洋豐肥業(股票代碼:000902)作為全國磷復行業的龍頭企業,年產銷復合肥300多萬噸,曾榮獲“中國名牌”、“中國馳名商標”等金字招牌,穩居中國制造業500強、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中國化肥百強榜單,成為中國磷復肥行業的翹楚,深受全國農民青睞,在全國5000多萬噸的市場份額中占7%左右,而且每年以15%左右的速度遞增。
記者一抓就是農民工用洋豐肥料包裝袋包裹行囊的鏡頭,是洋豐肥料市場占有率之高的一個佐證。
走遍全國各地,隨處可見洋豐墻體廣告、電線桿貼、招貼畫;由全國頂尖的專家團隊、洋豐銷售公司、農化員、業務員、經銷商各自種植的不同層次的示范地在全國各地隨處可見,用長勢說話,用產量說話,贏得了最大的話語權;400多臺貼有“洋豐”標志的農化車、宣傳車穿梭在全國鄉村,一天超過一個二萬五千里長征,成為一道流動的風景線;洋豐每年在央視及各類媒體數以億元計的廣告投入,更是讓洋豐的根深深植進神州大地、農民的心田。
可以說,“洋豐”元素已經以各方式,滲透到祖國的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洋豐已成為8億農民的寄托!
這是看得見的洋豐滲透。還有看不見的,那就是國人對洋豐人的信賴與嘉許以及洋豐人致力于振興中國肥業和中國農業的神圣使命感。
5年前,新洋豐肥業即與中國農業大學合作,打造全國測土配方施肥示范網絡,自覺地把企業責任融入國家行動之中,5年來碩果累累,推出十多種作物專用配方肥,研發了水溶肥、緩控釋肥、硝硫基、有機—無機肥等新型肥料,在全國建設了逾40個示范基地,點燃了測土配方施肥的星星之火。
2014年上市場之后,在一個更高更大的平臺上尋求更好更快的發展,新洋豐肥業不僅是在戰略定位上做了重大調整,確立了用互聯網的思維、技術和手段,謀劃把過去單一的肥料生產經營企業升級為互聯網+化工+農業+金融的大型綜合性農業企業,借智借力,實現科學技術的高位嫁接,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今年4月,與國家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達成戰略合作,聘請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為特別顧問。
5月初,聘請國際肥料工業協會前主席Luce博士等四位國際上一流的肥料專家擔任技術顧問。
前不久,新洋豐肥業又與國家農技推廣中心達成協議,由該中心指導和協助洋豐專用配方肥在全國推廣。
不辱使命,不負眾望,引領中國肥業的發展方向,引導中國農民的用肥革命,新洋豐肥業步履匆匆。
熱心的網友甘一看到光明網上農民工背著用洋豐肥料袋包裹的行囊出行的照片后,與新洋豐肥業總經理楊華鋒進行了熱切的交流,楊華鋒說,“看第一遍時,只體驗到作為洋豐人的興奮與驕傲,看第二遍,更多的是感受到了農民工的艱辛不易。關注農民工,我們能做什么?該做些什么?這些問號深深縈繞在我的腦際。”
這不是楊華鋒的率性附和,而是貫穿在洋豐領導層和所有洋豐人血脈中的固有的基因。董事長楊才學逢會必講的一句話就是:“我也是農民的兒子,生在農村,長在農村,我們今天辦了工廠,生產肥料,就要生產中國最好的肥料、最受老百姓歡迎的肥料,才對得起我們的父老鄉親,對得起天下農民!”
“豐贏天下糧倉,打造世界洋豐”,這是新洋豐肥業的美好愿景。千千萬萬的農民工,你們在返鄉途中,無疑還會有很多很多用洋豐肥料袋包裹行囊的。請你掂一掂,你們的行囊中,傾注了洋豐人幾許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