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子長得像一棵棵大樹,自己在樹下乘涼。這是“雜交稻之父”袁隆平的夢想。當我走進一片油菜林的時候,真像走進了一片樹林,踮起腳,才能露出半截頭。這不是夢想,是5月5日我在湖北沙洋縣曾集鎮張池村體驗的現實版!
5月5日,中國農大-新洋豐高產高效測土配方施肥張池村油菜示范基地舉行觀摩會,來自沙洋縣及其周邊地區的200多名種植大戶和種田能手在這里見證奇跡,接受現場培訓。
觀摩之前,在張池村會議室舉行了一個簡短儀式。因為參會人數超過了預期,會議室容不下,走廊上都擠滿了人。
新洋豐肥業副總經理韋萬華代表公司作了發言,介紹了新洋豐肥業與中國農大合作,打造全國測土配方施肥示范網絡、研發推廣配方肥,率先踐行高產高效、減肥增效,倡導精準施肥的探索過程和業績,介紹了洋豐產品和洋豐的社會責任感,讓廣大種植戶和種田能手對洋豐及其產品有了更深入更理性的認識

(會場內外擠得滿滿當當)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曉林著重介紹了6年來中國農大與新洋豐肥業合作,研發專用肥和新型肥料,打造全國測土配方施肥所走過的輝煌歷程。他說,這些工作與國家有關化肥減量增效和供給側改革的政策高度吻合,對引導中國肥業和中國現代農業發展,具有積極探索意義。
曾集鎮政府有關領導向與會者介紹,幾年來,中國農大、華中農業大學和新洋豐肥業在張池村建設油菜示范基地,對農民做了一次又一次培訓,指導農民科學種田,對地方經濟的發展,對農民種植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曾集人民是直接受益者。
儀式過后,與會者前往示范基地觀摩。
國家農業部和省、市、縣級政府的油菜科研基地和示范區域均設在張池村。因此,“全國油菜看湖北,湖北油菜看荊門,荊門油菜看曾集,曾集油菜看張池”這句話絕不是空穴來風。
張池村油菜基地的“看頭”,也是出乎人們想象的。
華中農業大學教授魯劍巍是長期駐扎在這里的油菜研究項目領銜人物。這位40多歲的中青年知識分子,將華中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副院長的職務也辭掉了,就是為了一心撲在這里,心無旁鶩,專門研究油菜高產種植技術??梢?,事業追求對一位學者所具有的魅力!觀摩全程由魯教授擔任解說員和培訓師。

(魯劍巍教授現場指導油菜種植技術)
他告訴大家,全國油菜平均畝產140公斤,沙洋平均畝產180公斤,張池村平均畝產超過200公斤。觀摩前一天,他們已通過技術手段進行了測產,施用洋豐油菜專用肥種植的示范基地,理論畝產可達236.3公斤!
同樣是在中國國土上,同樣的種子,相差無幾的種植技術,為什么示范基地的產量能高出全國平均產量將近一百公斤?
魯劍巍教授從油菜對養分(氮磷鉀硼)的需求原理,病蟲害防治、科學選擇肥料、適時適當精準施肥等各個環節,以及研發團隊通過2000次以上試驗,從研發第一代油菜專用肥,到第二代油菜專用肥(18-12-9)研發成功,進行示范推廣,深入淺出地向與會者作了仔細講解。這天恰逢立夏節氣,老天在入夏的首日就來了個下馬威,天氣異常炎熱,太陽灼燒。與會者大都戴著帽子,魯教授為了達到好的講解效果,就沒戴帽子,沿路講解,到示范基地處,直接走進齊脖子高的油菜叢中,講解了大半個小時。誨人不倦的赤子之情與太陽齊輝!
良種配良肥,好馬配好鞍,洋豐油菜專用肥突出的肥效,是張池油菜示范基地以及沙洋縣油菜種植水平領先全國的主要因素。這是魯劍巍教授全程講解的落腳點。
因為從國家到省市縣級的油菜研發基地均設于此,各種使用不同的品種、不同配方、不同含量肥料種植的對比試驗田比比皆是,還有用混凝土做成田埂、方方正正、用鐵絲網圍欄的研究基地,科研的神秘和嚴密,本身也讓觀摩者大開眼界。
荊門一年一度的油菜花節主會場就是設于張池村。一個月前,人們登上高高的看臺,看到的是一片花的海洋,如今所見,是累累碩果。從繁花似錦到收獲勞動果實,油菜當是一年之中的所有農作物的先遣軍!今年直到現在為止,可謂風調雨順,“先遣軍”豐碩的果實,讓我們著實對這個豐年增添了幾分憧憬,幾多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