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省荊州市公安縣被稱“七省孔道”之地。這個“邊緣地帶”因土地適宜性廣、種植條件好、氣候優越,適宜糧、棉、油、林、特等多種作物生長,成為肥料企業必爭之地。
洋豐肥料代理商吳建華一手經營的湖北荊農農貿有限公司就駐扎在這里。初識吳建華,是在一塊長勢旺盛的棉花地里,他正在為前來觀摩的經銷商和農民講解洋豐“千里馬”緩控釋肥用在棉花上的效果。只見他說道:“同樣是單壟雙行,地膜棉和常規棉兩種種植方式,因壟寬、壟上行距、壟間行距株距等差異,施肥效果也是不盡相同的,如果是單壟單行、不蓋地膜的話,棉花長勢又不一樣。通過幾個鎮的對比,我們發現洋豐緩控釋肥更適合露地棉栽培,可以進一步減少投資,且棉花長勢勻稱、不瘋長、易管理,一次施肥整季無憂,省工省時,特別切合當前農業的現狀。”言辭之間,頗像一位農技專業人員在為農民現場授課。作為農資老板,吳建華每年銷售近1 萬噸的肥料,而且如此深諳作物種植規律。
2002 年,吳建華通過114 向導網查詢到洋豐廠家的聯系方式,于是便跟當時這個區域的業務員杜華東取得了聯系,雙方一拍即合,公安縣洋豐肥料代理商的“委任狀”便被吳建華接榜。吳建華說,洋豐肥品種齊全,質量穩定,不結塊易存放,相對湖北市場來說,更大的優勢在于運輸方便易采購,而且價格適中。這就是他當時選擇洋豐的最主要的原因。如今,他提出的一個口號“厚道人賣洋豐肥,聰明人買洋豐肥”已經響徹公安縣的大街小巷、田間地頭。
回憶當初,吳建華感慨萬千。剛開始,農民只要進口復合肥,對國產復合肥認知度不高。他便潛心做一個鄉鎮的推廣,親自送肥給農民種植示范田,還自掏腰包請農民代言,在鄉鎮電視上打廣告。他平時下鄉,總是帶個半導體喇叭,促銷時就讓業務員親自駐點宣傳政策,發放獎品。農閑時,他就組織農民前來他的公司辦施肥講座,有些農民不方便來,他就派農資宣傳大篷車下鄉,為農民帶去文藝節目、施肥知識,不僅大受農民歡迎,更重要的是直接把肥料送到了農戶手中。吳建華是個很細心的人,他平時很注重收集經銷商及用戶意見,有了問題他都及時解決,毫不含糊。就是這么打感情牌,讓他獲得了大量農戶的支持。
定期回訪也是他促銷增量的殺手锏,每次回訪他都親自參加,農戶信息、種植信息、用肥情況等內容條分縷析,詳實完整,影像資料齊全,成為他挖掘產品價值、發掘新的增長點的突破口。與農民的深層接觸,對農民的充分了解,又成為他調整來年銷售思路的依據。
在他的精心打理下,2002年,他在一個鄉鎮就銷售復合肥298噸。從2003年開始,他全面接手公安縣肥料市場,從2004年的1950 噸的銷量一路攀升,到2012 年達到9300噸。回憶這一路走來,吳建華不由感慨道:“還是得感謝洋豐!這么多年來,洋豐產品質量過硬,肥效好,這才是洋豐肥在公安市場占有率達20%以上的基礎。”
吳建華喜歡讀書,營銷方面的諸如《大單品品牌--重新定義中國品牌模式》之類的書,他都反復研讀,因此在營銷策略上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談到新型肥料推廣時,吳建華認為,新型肥料銷售首先應定好位,也就是要把產品的賣點提煉出來,展現產品的價值,產品有了價值,自然也就可以賣個好價錢。對商人來說,有了利潤自然就有了銷售產品的激情。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他更覺得,激情是興趣的動力和根本。銷路打開了,他更注重種好示范田,開好觀摩會,發揮標桿作用,用典型造勢,擴大示范效應,如此則可收到一呼百應之效。
面對今年化肥產能過剩、產品同質化嚴重的現實,吳建華認為,單純的產品銷售將很難生存,唯有通過技術服務來提升產品附加值。只有最有價值的產品才能長存于世,而產品的價值是人賦予的,是靠人的服務與使用體現出來的。因此,他希望洋豐與中國農大聯手打造全國測土配方施肥示范網絡也能在他的地盤上建設示范基地,配合洋豐的營銷創新,在公安建立科學施肥形象直營店。他說,能有這樣的想法得益于洋豐集團董事長楊才學的一句話:“要像賣電腦一樣賣洋豐肥。”他至今銘記于心。
吳建華經營肥料有頭腦、有遠見。問他成功主要靠什么,吳經理笑答:“其實,這么多年我最大的心得是‘凡人的成功就在于把簡單的事做到極致’。”“20年前,洋豐就提出了‘與洋豐合作,做百萬富翁’的口號。毫不謙虛地說,與洋豐合作,成為千萬富翁,我只花了10 年時間。”吳建華話語鏗鏘,顯得是那么的堅定從容。